聚焦“一帶一路”與全球治理
第五屆“全球治理·東湖論壇”在武漢舉行
11月16日,由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主辦的第五屆“全球治理·東湖論壇”在武漢東湖賓館舉行。本次論壇以“一帶一路”與全球治理為主題,來自中國、德國、馬來西亞、摩洛哥、印度、蒙古、葡萄牙、馬里、肯尼亞、尼泊爾、希臘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50余人出席了論壇。
論壇開幕式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,中共湖北省委改革辦副主任江國志,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覃道明,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、常務副主席喻立平等先后致辭。
李元元指出,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出6年來,匯聚起世界美美與共的認同和力量,在廣袤大陸上落地生根,在浩瀚海洋中乘風破浪,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,更為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。不久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,全會強調“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,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”。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臺,堅持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的全球治理觀,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,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。李元元同時表示,本次東湖論壇聚焦“一帶一路”與全球治理,匯集國內外著名學者共同探討“一帶一路”的理論與實踐、現實與未來、問題與出路等議題,我相信一定能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供更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案,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的創新思路和決策建議。
中共湖北省委改革辦副主任江國志指出,“一帶一路”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,推進對外開放和地區合作、加強全球治理的戰略舉措。期盼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利用此次“全球治理·東湖論壇”的良好契機,聚焦“一帶一路”與全球治理,既正確解讀和宣傳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總結“一帶一路”實施以來的經驗和教訓,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探討,努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促進智庫智力支撐作用更具時代性、政治性、國際性。
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覃道明指出,“全球治理·東湖論壇”在華中科技大學傾力打造下,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,已成為中國探討“全球治理”的主要平臺。他指出,中國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,新中國成立70年來,中國之治取得了巨大成就,彰顯出巨大的制度優勢,成為人類政治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。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創新,以經濟互通促進政治互信、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,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。通過“一帶一路”共商、共建、共享平臺,湖北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贏共進,從一個視角充分驗證了這一偉大構想的強大真理力量。
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、常務副主席喻立平指出,“一帶一路”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,具有重大文化意義。一方面,“一帶一路”是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理解交流的和平之路,也是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;另一方面,人類“文明互鑒”理念是我國推進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理念,也是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重要力量,引領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發展,并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。“文明互鑒”可以密切沿線國家的交往,“文明互鑒”可以推動沿線國家在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中構建平等協商、合作共贏的合作關系。
本屆“全球治理·東湖論壇”設有1場大會報告、4場主旨演講和3個平行論壇,共計70余位從事“一帶一路”、國際關系、全球治理等相關領域研究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言。
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、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,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杰,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、國務院參事室原參事徐錠明,耶魯大學哲學系講席教授Thomas Pogge,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,中國—摩洛哥友好協會榮譽理事長、外交學院國際教育合作項目主任Alkhalloufi Toumert,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王靈桂等,圍繞全球治理變局與“一帶一路”的機遇及愿景等議題作了深入探討。
歐陽康教授作了《全球治理變局與“一帶一路”機遇》的報告。他從三個方面就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和建設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。一是要深刻認識全球治理變局的本質及其可能走向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,不同國家在現代化和全球化中遇到了不同的問題,引發對于全球化不同的態度和價值分化,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國挑戰二戰以來的全球治理格局,全球治理出現巨大變局。二是要深刻認識“一帶一路”在全球治理變局中可能發揮的積極作用。他認為,要把握“一帶一路”的核心點:“共贏”是目標,在全球化背景下,盡管各個國家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,但“一帶一路”的目標是參與的雙方或多方能夠實現互利合作共贏;“共建”是途徑,即凝聚各自在地理、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方面的資源,推動共同建設,這是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中是關鍵的一環;“共商”是前提,應遵循自愿、平等、相互尊重的原則。三是要自覺把握機遇,應對挑戰,謀求共同發展。從直接的層面上看,“一帶一路”有助于加強國家間、地區間、企業間的合作,通過共商、共建實現共贏;進一步看,有助于推動區域性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文化的良性健康互動;更進一步看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為全球化注入了新動力,開辟了新途徑,提供了新方案。
翁詩杰在大會報告中指出,“一帶一路”經濟體是史上首創最大的經濟體,既是跨國的,也是跨越洲際的宏觀戰略。涵蓋60多個發展水平不一、社會制度迥異的國家,匯集了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外交、防務等多領域元素。他認為,“一帶一路”面臨著輿論博弈、落地戰術等考驗。“一帶一路”要落地推進,務須因地制宜,而這必須依托在堅實的國別研究基礎上。為適應“一帶一路”發展新形勢,他提出了諸多建議,包括嚴謹界定“一帶一路”具體項目標準;廣納外方多視角的意見;善用并結合當地智庫與媒體喉舌,全面強化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多語論述與宣導;擴展落地的人才庫;將產能與技術的中外合作提升至中國智造的新高度;輸出“脫貧減貧”等治理經驗和智慧等。
徐錠明在大會報告中指出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是偉大的事業,需要偉大的實踐。“一帶一路”將由大家共同商量,成果將由大家共享。中國提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就是要為國際社會搭建合作共贏的新平臺。“一帶一路”是綠色之路、健康之路、智力之路、和平之路、繁榮之路、開放之路、創新之路、文明之路、數字之路、廉潔之路。
出席此次論壇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,本次論壇正確解讀和宣傳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總結“一帶一路”實施以來的經驗,暢想并展望“一帶一路”的未來,為推進全球治理、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。(張夢 杜志章供稿)